从检近十年来,她深耕刑事检察一线,累计办理(含协办)各类刑事案件700余件,将“为大局服务、为人民司法、为法治担当”的理念融入到每一个案件、每一个办案环节。办理李某某虚开发票不起诉案时,既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,又主动以检察履职助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,该案获评通辽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。办理国有企业出纳员职务侵占案时,不仅成功指控犯罪,更针对企业管理漏洞制发检察建议、走进企业开展刑事犯罪风险与预防专题讲座,该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《今晚九点半》栏目刊发。
“办案不止于定罪量刑,更要从案件中挖掘治理密码。”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她坚持“个案总结、类案分析”,撰写的毒品犯罪、未成年人检察保护等领域信息及调研文章被市级以上媒体采用20余篇,2022年,获评全区检察机关“优秀信息员”。
“信息是检察工作的‘晴雨表’,必须精准及时。”担任刑事检察条线信息联络员期间,她以精准及时的信息服务决策。在办理一起安全生产类案件时,她精准提炼分析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原因,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,为预防安全生产领域亡人事故发生提供基层参考。在办理一起未成年人在校生涉嫌寻衅滋事案时,她坚持“教育、感化、挽救”方针,对涉案未成年学生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同时,及时开展调查研究,针对学校管理漏洞制发的《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的检察建议》,获评全市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。
“好材料是磨出来的,更是带出来的。”面对部门年轻检察人员“怕写、不会写”的困境,她不仅从标题拟定、逻辑架构到数据运用毫无保留分享心得,更建立“一对一”帮带机制。针对年轻检察人员撰写的初稿,逐字逐句修改批注,标注逻辑断层、表述冗余等问题,定期组织信息写作分享会,结合典型案例拆解写作技巧,用自己的写作文稿作范例讲解如何从案件中提炼亮点,主动将重要写作任务分给新人,并全程跟踪指导,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成长。
在她的带动下,部门整体写作能力显著提升,同时涌现出2名检察信息骨干。整体写作能力也显著提升。今年以来,部门报送各类信息40余条,其中13条被自治区级以上媒体采用、8条被市检察院采用,形成了“老带新、传帮带、共进步”的良好氛围。
从公诉席到办公桌,从法理辨析到文字雕琢,她始终以“工匠精神”对待每一项工作。这份坚守,让她在基层检察的沃土上,既成为了挥剑斩棘的公诉尖兵,更成长为以文辅政的“金笔杆子”,用笔墨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检察干警的使命与担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