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更好发挥先进标杆的示范引领与正向激励作用,点燃全市检察人员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斗志,推动全市检察人员在聚力实现高质效办公办案的赛道上你追我赶、加速奔跑,通辽检察开设“一部一事树典型”专栏。专栏集中展示各部门培育的典型案例、总结提炼的典型经验、选树推介的典型人物,以鲜活榜样激发奋进力量,凝聚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。
醉驾新规实施以来,通辽市检察院在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过程中,发现侦查取证、鉴定程序不规范,证据采信和法律适用不统一、同案不同判等问题制约着案件质效,上诉案件增多,严重影响了司法公信力。为推动更快构建新的醉驾治理格局,市检察院科学研判、找准症结,坚持问题导向,靶向施策治理,推动醉酒醉驾治罪与治理有机统一。2025年1至8月,全市两级院受理审查起诉醉驾案件613件614人,同比分别下降23.9%和24.7%。
一是统一办案理念。市检察院先后牵头召开公检法座谈会、全市政法系统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联席会,结合具体案例,就醉驾案件的证据收集要点与规范,进一步明确证据的合法性、真实性与关联性要求,统一对罪与非罪、诉与不诉等方面的认识。二是统一执法标准。针对近三年来全市办理的醉驾案件的执法规范性、诉讼程序衔接性、证据采信及法律适用标准统一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摸底调研后,市检察院牵头起草,广泛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,与通辽市中级人民法院、通辽市公安局、通辽市司法局联合印发《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会议纪要》,搜集醉驾案件办理的相关法律规定、司法解释等汇编成《通辽市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手册》予以印发,为办案程序和实体提质增效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引。三是督导解决问题。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解决问题、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,市检察院党组副书记、副检察长宋志学带队先后到6个基层院调研督导,就醉驾案件办理过程中存在的公检移送受理案件不畅、刑行衔接配合等问题精准把脉问诊,推动解决问题。
一是依法从严治“醉”。在协调做好提审、认罪认罚、值班律师等工作的同时,着重惩治具有从重处罚情节的醉驾行为,依法从严惩处有醉驾前科劣迹的犯罪嫌疑人。严格依照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》的规定,准确把握醉驾案件的量刑情节,纵向参考法院生效判决,横向对比同时期同类案件量刑建议,针对同案不同判问题,及时与法院进行沟通,统一量刑标准。年初以来,全市两级院针对醉驾案件提起公诉536件,均提出确定刑量刑建议,采纳率达94.04%。二是注重柔性司法。审慎运用不起诉权,对犯罪情节较轻,不需要判处刑罚的醉驾案件,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。建立不起诉案件常态评查机制,以不起诉案件专项评查、“回头看”等方式开展案件评查,规范起诉裁量权的行使。三是搭建案件办理“快车道”。坚持依法从快,实行要素式证据审查模式,有效提高审查效率。对事实清楚、证据确实、充分,符合速裁程序条件的醉驾案件,采用集中起诉和集中开庭的方式,在法庭审理阶段,简化讯问被告人、举证质证的流程,有效简化办案流程、缩短办案时间。
一是加强侦查监督,规范侦查取证。针对执法主体、血样提取封装送检、办案周期等方面存在的程序不规范、取证不及时等问题,及时召开联席会通报并研究解决。针对个案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书面纠正违法通知书,将证据审查严格的标准传导至侦查源头,督促规范开展侦查活动。针对司法鉴定机构在血液酒精含量鉴定过程存在的问题,市检察院制发检察建议,强化行业监管力度,进一步规范标本接收、登记、检测等流转环节。二是严格起诉标准,坚守质量底线。坚持证据裁判原则和法定证明标准,确保办案从快但不降低证据标准,程序从简但不减损合法权利。对事实清楚、证据充分的,依法提起公诉537人。三是加强审判监督,维护司法公正。加强对法院判处免刑、缓刑案件的监督,注意从事实认定、量刑情节、建议刑期、执行方式等方面,加强对法院判决审查,及时发现抗点,依法提请抗诉,维护法律统一实施。
一是落实源头管控。两级院深入乡镇、社区、企业、学校以及酒吧、ktv等重点娱乐场所开展醉驾普法宣传活动10余次,深化普通民众对醉驾行为的认知,从源头上防范醉驾行为发生。二是遵循多元治理。同交警部门、法院及相关行政单位协作,通过以案释法,深化民众对醉驾行为的认知。同时与纪检监察部门形成联动机制,对党政机关及国企、事业单位涉醉驾人员及时抄告,完善纪法衔接,凝聚多方合力,真正使饮酒不开车的理念深入人心。三是做好行刑衔接。对于作出不起诉决定但未被行政处罚的醉驾行为人,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发《检察意见书》,同时依托侦协办进一步健全信息共享、线索移送及监督检查等工作,推动个案整改、类案监督,不断推进行刑反向衔接,做好醉驾案件不起诉的“后半篇文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