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更好发挥先进标杆的示范引领与正向激励作用,点燃全市检察人员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斗志,推动全市检察人员在聚力实现高质效办公办案的赛道上你追我赶、加速奔跑,通辽检察开设“一部一事树典型”专栏。专栏集中展示各部门培育的典型案例、总结提炼的典型经验、选树推介的典型人物,以鲜活榜样激发奋进力量,凝聚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。
公诉席上,她说话干脆又实在,把是非对错讲得明明白白;办公桌前,她一笔一划写材料,字里行间都透着情理。她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可就是一天天守在岗位上,让法律的光,照到了好多人的生活里。她也没有什么传奇故事,可每办一个案子、每帮教一次人,都在践行着“法律是善良又公平的事”。14年,荣健楠用最朴素的坚持诠释了新时代基层检察官秉文兼武的担当,也活成了年少时自己向往的模样。
这份坚守,始于少年时的一眼“心动”。初二那年,奈曼旗检察院大门上的检徽,在荣健楠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。她拉着老师的手轻声许愿:“长大后,我要在这里上班。” 这不是孩童一时的戏言,而是一颗法治种子的悄然萌发。2009年,当年的姑娘终于推开了检察院的大门,让年少的向往,变成了逐梦的起点。最初的十年,荣健楠在三尺案头与笔墨为伴,将对法治的敬畏融入到每一个文字里。起草工作报告时,她对文字表述锱铢必较,生怕一个疏漏模糊了政策导向;撰写典型案例时,她对法理情反复推敲,力求让冰冷条文传递出司法温度。2000余份汇报提纲、调研文章、新闻稿件,百余篇信息、稿件被最高检、正义网采用,多篇案例分析被自治区院评为典型案例,她的文章被自治区评为全区优秀调研文章,她个人先后荣获全区信息写作先进个人、全市政法系统优秀通讯员等称号。这背后是她日夜不停敲击的键盘声,是她为求证细节数十次奔走的脚印。她总说:“每段文字都是法治的宣言。”这份对文字的较真,让她在笔墨耕耘中,写下了对检察事业最质朴的深情,让法治声音传遍大街小巷。
2020年,荣健楠成为员额检察官,从笔杆子转型办案人,她把文人的温情融入司法实践,更亮出了惩治罪恶的“利剑”。四年里,她办理了各类案件400余件,其中多数是涉未成年人案件。她最见不得孩子犯错,总说“罪错未成年人不是坏孩子,只是长歪了的小树苗”。为了帮他们回归正途,她翻遍每一份成长档案,一次次走访学校、家庭,联合心理医生、社会工作者量身定制帮教计划。在她的努力下,17名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最终考上大学,重启了人生的美好篇章。面对黑恶势力,她是敢啃硬骨头的急先锋。2024年办理某涉恶案件时,300本卷宗堆满了办公桌,她和专案组连续六个月攻坚,从海量证据中梳理出环环相扣的证据链。庭审当天,她逻辑清晰、掷地有声,一一击破辩护方的质疑。当公诉意见被一一采纳,当所有被告人被依法判处,她真切触摸到了作为一名检察人绝不让正义缺席的使命与尊严。而女儿的一句“妈妈,长大后我也要当检察官”,成为她坚守的最佳注脚。
荣健楠常说办案不是一诉了之,这份对“人”的重视,让她把司法的善意,藏在每一个案件的人生拐点里。她会在公园陪孩子时给居民讲普法故事,从父母念叨的邻里事里提炼调解技巧。曾有个盗窃少年因父母离异误入歧途,她不仅促成抚养协议,还帮孩子联系汽修学校。当收到“我现在靠手艺吃饭”的感谢信时,她更加确信司法不仅有刚性的力量,更有柔性的温度。
如今,荣健楠已是业务骨干,“优秀公诉人”“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”“优秀办案团队成员”……每一项荣誉的背后,都是她对检察事业的深沉热爱,更是她用青春岁月写下的坚定答卷。办公室里修改文书时的严谨,法治课上讲解“防校园欺凌”的生动,周末陪家人散步时的温馨,共同勾勒出基层检察官的立体画像。从少年时的一眼心动到14年如一日的坚守,从笔杆子到办案人,从守护青苗到斩除黑恶,荣健楠用秉文兼武的担当,把法律的刚性与人文的柔性融在一起,让检徽在正义与温情中,愈发闪耀。
她的故事,是千千万万基层检察官的缩影——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在每一个案件、每一份文书、每一次帮教中,让法治的光芒,照亮了更多人的人生之路!